目前分類:網路創新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2009-08-19 工商時報 【林淑惠/台北報導】 

   瞄準全球華文電子書市場,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與總經理張曉東昨(18)日聯袂出席,與遠流、時報、商周、天下、城邦等台灣數位出版聯盟、台灣微軟、宏達電等業者策略聯盟,宣布共同進軍電子書市場,並將在下個月正式推出。 

   上個月才剛宣布將在明年初跨足電子書市場的遠傳電信,面臨中華電突如其來、提前卡位佈局舉動,昨日對此表示,遠傳與誠品已獲得多家內容業及出版商支持,正廣邀數位閱讀產業志同道合的出版商、電子書軟硬體供應商,加入推動電子書產業鏈的陣營。未來,電子書上市時,支援的終端裝置不只是手機,PC、NB、和電子書閱覽器、甚至具有無線傳輸功能的各類3C產品、手持式遊戲裝置(Console Game)等,都將一應俱全。 

daphne0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Sogi 3C頻道 2009/07/09  
記者︰逗點 

全台最大數位出版品平台BOOK11正式啟動,提供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閱讀模式,開啟知識經濟時代的全新閱讀思惟!以「數位化典藏」文學作品及「有價知識」為目標的BOOK11,是唯一結合軟硬體的電子書服務平台,可下載近萬本書籍,其獨創「圖文自動化排版」技術,提升螢幕易讀性與舒適性。此外,平台更領先全球推出專為華文讀者量身打造的電子書閱讀器 「i讀機」,搭載E-ink顯示技術,八吋大螢幕、內建觸控功能及「翻頁桿」設計,加上輕薄質感外型,充分展現人文科技的極致閱讀饗宴。BOOK11全新閱讀服務將顛覆傳統閱讀習慣,開創知識無限下載,讓國人可隨時隨地輕鬆享受閱讀的樂趣。

傳播載具不斷推陳出新,知識數位化生活已然成形,結合軟硬體的知識分享平台將加速提升閱讀率、改變閱讀環境與習慣。BOOK11以「知識無國界 閱讀無界限」的概念,結合出版業者,透過便利且即時下載的數位內容,替國人創造更多的閱讀時間與空間,加乘科技與文學,放寬人文知識邊際。且BOOK11是目前全台唯一結合軟硬體的華文數位知識分享平台,擁有近萬本中、日書籍,包含經典文學、歷史小說等各面向的閱讀刊物。有別於一般電子數位出版品供應平台,企圖打造全球最大、最完善的華文知識分享平台。

daphne0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就我所知,國內進入網路時代已經超過10年以上的時間了。因此,至少10年前,即已宣告進入網路數位時。然而,當時的內容產業者(出版及雜誌商)對此潮流的敏感度極低,並不重視這項新服務及新工具會產生何種影響,甚至有種鴕鳥心態,認為普及率不高並不會造成多的影響,若有影響可能也是幾十年以後的事吧!如今不過十年的時間,亞馬遜書店已發展出kindl閱讀器(目前已發展到2.0版),出版界的大老,才開始警覺到問題的嚴重性,發現國內內容出版商數位化腳步過慢,現在,才希望開始推動,成立「台灣數位出版聯盟」,希望在變革來臨時積極參與,並宣示「主動啟動變革」。
  「主動啟動變革」的作法,不外是先尋求政府的輔助與幫忙,推動點火計劃,利用全國收藏及整理最完的單位—中央圖書館,進行共同規格的電子書內容統合與整理,先將紙本書內容數位化,待數位化數量到一定程度後,再發展數位電子書市場。這位大老說明電子書之發展需「先典藏再學習」,先將每年4萬本新書進行數位化內容典藏整理,每年再提出數千件書籍內容,討論訂價與販售機制。
   看到此處,不禁想起去年才縮編裁減的兒童有聲內容網站,我們整各內容team三個人,一年即整理、制定、販售6000多則的兒童有聲數位內容,並且連結到實際的載體上,這中間的繁複的DRM授權過程及軟硬體技術,在一年內被要求迅速建置完成,並且上架販售。但因需透過使用者端的電腦做下載動作,遭遇到各種非正版軟體的限制,而使載體出現許多無法預知的問題,最後卻必須承擔失敗的後果。
   如今看到「台灣數位出版聯盟」可以推動「先典藏、再學習」,先了解如何數位化、再學習如何推動進入內容數位市場。真是有種時不我與的感嘆!


daphne0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1999年進入數位內容時代的我,一晃眼就快有10年的時間了。這10年間,看著許多夢想家,懷抱著夢想,企盼能夠一夕暴起,因為堅信數位資訊、數位運算、數位內容、數位傳播能夠以十倍速、百倍速的速度成長,所以他們也築著能夠短期獲利十倍、百倍甚至千倍的美夢,對投資者不斷的吹噓「數位」有多厲害是有多厲害,希望以此來挹注更多的資金。若是真有心發展研究,真的會造福許多人,但這需要一些傻勁、一些執著、一些良善的堅持。
這裏引用一位科技人BLOG的引言『科技來自於人性,人性來自於惰性,惰性來自於慣性。要享受科技,先了解慣性,後掌握惰性,才符合人性。』這是開發消費性數位及科技產品最貼切的箴言。除此之外,數位內容還要兼顧「內容」部份,沒有心創作和投資好的內容也很難成功。好的內容需要創作、需要有靈性、需要有感動,不是用生產線上的生產製程重複製造即可的,想從數位內容中牟利的投資者可要深思啊!


daphne09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